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帮助我们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如何影响自己的人格,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重塑人格。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都不可能完美,因此每个人的人格或多或少都有问题需要修复。通过书中的一些方法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试图慢慢解决自身的问题。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长期实践的心理学工具书。
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照料者的回应方式会影响婴儿能否培养出健康的存在感。
婴儿难以整合“好妈妈”与“坏妈妈”的形象时,就会产生分裂感。长大后容易非黑即白。
在婴儿八个月到一岁之间断奶。在断奶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小插曲,有些婴儿的反应可能会更强烈一些,但这就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家长要做的不是延迟这个时间,而是一起陪伴婴儿度过这个时间,婴儿感受到独立性的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信任和支持。
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不敢在课上回答问题,不敢在工作中表达想法,不敢靠近喜欢的人,不敢在感情中做自己,不敢面对未知和迎接挑战……在这无数的“不敢”中,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每走一步似乎都有掉进深渊的可能。
安全感是一种健康的自恋:首先,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会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透明人;其次,你有一些自己的规则,用来判断人际关系和生活的环境;最后,当你的存在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你可以依靠你的规则来应对,并且你喜欢和相信你的规则对你自己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你更好地生活。同时你也喜欢和认同自己这样一种存在的状态,让你可以认可、依赖。
安全感最初的来源就是和亲近的人的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冷漠型依恋。
“婴儿中心—妈妈中心—家庭支持系统”帮助婴儿培养安全感。
生命的开始,一个人如果感受到了存在感,经历了从分裂到完整的过程,得到了无条件的安全感,那么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上的人、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己,就产生了信任。信任感其实就是由存在感、完整感、安全感组成的。
信任感缺失导致无法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
当我们开始学会直立行走的时候,我们探索环境的能量变强大了,也更自信了,我们甚至会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所及之处,都和自己有关。
父母过度限制探索会抑制探索欲,产生羞耻感。成年后畏惧尝试新事物。
自我在探索欲的驱使之下初次展现。
自我的声音有你与生俱来的成分,没什么道理,你就是天然地会这样或那样思考问题或做事;同时自我的声音也有对外界声音的内化,是你听来的,然后就深深记在心里,好像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个部分往往是有很大的改变空间的,也是我们二次成长的机会。
健康的羞耻感:羞耻感的对象是“事”,而不是“人”。比如我不小心在托儿所打碎了同伴的水杯,却没有告诉对方,并撒谎说是另外一个小伙伴打碎的,那么我会因此对这件事情感到羞耻,但不会否认自己存在的意义。
不健康的羞耻感:羞耻感的对象是“人”,却不是“事”。比如还是我打碎了水杯,撒了谎,我似乎并没有太关注这件事情本身,而是陷入了一种对我人格的怀疑和对整个人存在的否定当中,那就是不健康的信号了。
不健康的羞耻感导致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易投射羞耻。当你打心眼里看不起你的伴侣的时候,可能并不意味着你的伴侣非常糟糕,而是因为对方给了你足够充盈的安全感,安全到你敢把自己内心的羞耻感暴露出来。因为你还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羞耻感,所以你用了投射的方式,也就是把自己羞耻感的影子像幻灯片一样,投射在了对方的身上。这是在用间接的方式来面对脆弱,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方式,但对方无疑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伤害。
自我怀疑其实是“被人怀疑”后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将他人的评价内化了。
父母否定幼儿正常的感受会导致自我怀疑。
孩子在两岁的时候,会迎来第一次自主性的突破和发展,他们会开始想要验证一些观念,即他们是独特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控制力,他们有一些新的、令人兴奋的力量。这个时期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意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实践自己的爱好以及自主进行决策。
过度管教,孩子可能会丧失自主性,变得胆小怯弱、没有主见,盲目服从权威。
孩子通过“讨好父母”来实现对负面情绪的调节。如果孩子在讨好父母的过程中总是遭遇挫败,那么自我效能感就会变得不容易建立起来,然后出现自我怀疑,主见就无法培养。
自尊是我们精神存在的必需品,自尊是我们可以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
父母苛责或过度表扬导致自尊不稳。
内疚感的产生意味着我们要开始迈向成人的成长了,因为内疚感的产生代表自我冲突的产生,这种冲突会将我们的人格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仍旧是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的儿童,一切都充满了确定性和尝试新事物的热情;而另一部分已经开始向成人转变,我们会不断地去确认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是不是合适的。
当孩子主动想实现什么目标但是失败的时候,会产生内疚感
父母应该陪伴孩子直面和接纳内疚感。
羞耻感、恐惧和伪装的良知,被内疚感这个糖衣炮弹包裹,最终还是射向了自己,如果不把这个糖衣炮弹拆开,好好研究一下里面的构造,就会一直被内疚感攻击,而不能真正地从内疚感中学会良知和责任,最终就无法真正地长大。
无法接纳内疚感,导致长大后依靠自我惩罚和报复来消解内疚感。
当孩子在自己做了过分的事情之后,不仅没有承担任何代价,竟然还得到了奖励,或者对现实是无能为力的,却无法依附于父母,容易产生责任感缺失。
爱情的三要素是承诺、亲密和激情,缺一不可。每个人在爱情的态度上也许给不同的要素分配的比例是不同的,但每一个要素都是必须存在的,其中承诺就是依赖责任感才能存在的。所以不负责任的人,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来“渣”。
价值感、自信: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能力。
价值感需安全感和主见支撑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感没有被很好地建立起来,成人后我们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其中世俗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影响最为致命。
孩子开始多角度认知自我。
现实自我就是按照所生活的社会中默认的规则来描述自己,这个部分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判断自己究竟在社会标准中处在什么位置。
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你没有高估或者低估自己,与此同时,你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放进理想自我中,这个理想自我可能和你的现实自我有差距,但你能够分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意识,能够让你找到完整看待自己的视角,而这种完整感就会让你产生喜欢的感觉,因为喜欢的本质是接纳。
“拖延症”隐患在成长阶段的表现可能是缺失两个重要的伙伴——兴趣伙伴和动物伙伴。
拖延症:在预料结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推迟的一种行为。
导致拖延症的原因:
胜任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成分,没有胜任感,体验到的幸福感都是别人给的,很难从自己身上获取。
真正需要的幸福感一定是从自我的内在感受到的,甚至可以分享给别人,哪怕别人有同样的体验,我们也不会担心幸福感会抛弃自己。
胜任感的培养需建立健康归因模式。
我们要实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即大部分情况下,自己的成功更多归因于自身的特点,失败后则能够相对客观地多维度分析自己,既不自大,认为都是别人的问题,也不过度贬低自己,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在平衡归因的状态中,当我们面对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时,就能够持续爆发出全力以赴的动力。
胜任感太少或者太多,都不是好事。生活不能自理或工作狂。
小学阶段的朋辈对比引发自卑。
自卑就像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会悲伤难过一样,不是因为缺陷而致,就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情绪。有了这种情绪,也不要发誓消灭它,而是要像难过悲伤时一样,学会寻求支持,学会安慰自己。
心理韧性是一种不会让负面经历改变自己人格的能力,也就是遇到灾难或者是重大创伤,我们会沉浸在难过、痛苦,甚至是自责、愧疚中,但我们并不会把自己的人格撕碎,然后交换出去或者赔偿出去。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卑并且很好地利用自卑,其实可以通过个性塑造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自尊。
整合前四阶段未解决的矛盾,修补历史漏洞。
在青春期,我们的大脑离发育完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有敏感地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怎么处理这些情绪异常困难。
青春期思维不成熟的六个特点:
成长是一个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冲突,而我们会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解决冲突,但难免会遗漏冲突,而最终我们会修补冲突,并形成一套自己的稳定的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规则的过程。
无论修补是否完成,同一性的发展都会悄然开始,而这个过程一定都是通过亲密关系实现的。如果前四个阶段的修复没有完成,那么问题就会在亲密关系中暴露无遗,而且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恋爱模式,会习惯性地跟随到我们进入成人阶段。
青春期的爱情是由我们不可抵抗、不可逆转的身体上的性征变化所带来的。
爱情中除了性吸引的元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因素,如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感、责任等。
亲密的对立面是远离,是一种蓄意的抛弃和孤立,如果有必要,就会去摧毁感觉对自己有危险的人和事。这种摧毁未必是完全一个人生活,再也不和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是即使身处一段关系中也依然存在的一种孤独感。
孤独的三种类型:
无论哪种孤独,其根本来源都是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也无法感觉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有亲密关系的陪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在独处时是舒适自洽的,那么至少我们能够在人际孤独和心理孤独中幸存下来,而存在孤独可能就是一个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要一直去探索的目标。
假性亲密关系是一种不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为前提,而是基于某种历史的心理缺失开展的,一段以自我保护为目的的关系。所有基于感情建立的关系,都可能存在假性关系。
青春期结束时我们将把所有的碎片都整合在一起,然后找到自我的定位和未来的方向。
四种不同的整合结果:
3个目标:
同一性早闭:在青春期的危机出现之前,就习惯性服从于外界的权威,没有来得及形成自己的较为主动和稳定的想法和主见,但当自己的观点受到质疑时也会用消极抵抗的方式来表达抗议。
同一性延缓:青春期正在经历危机时,没有形成具有确定性的应对策略,处在不停的斗争中,这种斗争可能会一直延缓至学习到新的策略来应对时方能结束。
同一性扩散:青春期未经历较大的危机,但也没有形成应对问题的策略和能力,常常会陷入迷茫状态,找不到方向。
同一性获得:在青春期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挫折,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外界的支持,有了解决的方案和策略,从而形成更成熟的心理视角,并能够应用在之后人生里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上。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四种类型的不同配比。 自我整合的方法:
1 很多亲密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并非“哪儿不好,改了就行”这么简单,只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够理解有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为那将代表着对一个人彻底的颠覆。
2 我们终此一生,一直在生物性和人性之间挣扎,在先天和后天之间寻找平衡,所以我们人生的底色就是无法避免的由未知带来的创伤感。
3 一件事情的结果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我们还可以讨论分析一件事情,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都不是用简单的成功和失败就可以定义和概括的。
4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在等待并且期待着我们去完成,也许我们卡在了某一个层次的自我上,无法再继续往前走。但多维度的自我不是某些人的特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人格层次,我们永远都不会只有一种方式面对生活,也许阻止你前进的那个最难的坎儿,里面藏着关于如何破解难题的答案,请一定不要放弃寻找。
5 不管过去发生了多么糟糕的事情,我们一定都在自我的能力范围内尽力了,而这个标准不是别人可以评价和定义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你自己才可以定义。